© MSF

你心目中的無國界醫生前線工作人員是怎樣的?時刻充滿幹勁、準備好拯救性命?或者很多人,包括他們自己都抱持這樣的期望。然而,前線工作人員不總是那麼堅強。面對病人的死亡、醫療設備和治療方案的限制,他們同樣會累積壓力和負面情緒,令他們無法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人道救援人員在工作時陷入道德困境和面對各種掣肘並非新事物,亦不是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獨有的情況,但大流行讓我們發現更多真實故事,我們因此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這些堅守世界各地醫療前線、看似無畏無懼地完成所有救援任務的人們。在拼盡心力照顧病人的時候,他們也承受着種種焦慮和沮喪。專業形象背後,從來不盡是五光十色的風景。

心碎的,是一念定生死

羅哈斯醫生(Dr Koana Rojas)來自委內瑞拉,是一名兒科醫生。2020年,疫情大流行來襲,她選擇加入無國界醫生團隊,在卡拉卡斯( Caracas )的2019冠狀病毒病病房工作。

"內心深處,我知道還有事可以做。"

羅哈斯醫生還記得,她其中一名病人是40歲的兒科醫生。他因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入院。一開始,他就呼吸困難,唯一能幫助到他的就是送往深切治療部。但當時醫院的床位都滿了,他們沒有辦法為他張羅到合適的位置,讓他得到最適切的治療。最後羅哈斯醫生只能讓他接受紓緩治療,病人亦很快去世。

「七年來,我只看過兒科病人,現在我面對的是成年人,這超出我的範疇。紓緩治療是一個很強的字眼,它意味着我們已經無能為力…我們沒辦法給他所需要的照顧,我看着他的心跳逐漸減慢,失去知覺,然後去世。」羅哈斯醫生憶述時,仍不禁哽咽,「一想到,我也可能是他….太難熬了。我記得,他的兒子在絕望之際不忘安慰我,『醫生,不要擔心,我知道妳已經盡力。』我無法直視他的眼睛。內心深處,我知道還有事可以做,例如把他送往深切治療。」

如果時光倒流,羅哈斯醫生希望能盡量多花點時間陪伴他。「我知道他日子不多了,他也很清楚這一點,這讓我更想為他多做些事,例如給他看家人的影片,或陪他聊聊天,使他感覺不孤單。」療癒是一趙自我對話的旅程。羅哈斯醫生聽從無國界醫生心理學家的建議,為她的情緒逐一命名,梳理一切,找出問題所在。「與大自然連結幫助我克服這些狀況,一朵花、一棵松樹…閉上眼,細味所有味道,置身其中,我可以放下所有,猶如呼吸一樣,告訴我事情會好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痛苦的,是被誤解

希宏澤(Manqoba Sikhondze)是無國界醫生在史瓦帝尼(Eswatini)的一名居家護理護士。

"人們很難理解,有些困局源於結構性問題。"

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期間,希宏澤正在史瓦帝尼(Eswatini;前稱斯威士蘭 Swaziland )的居家護理團隊工作。當時他不斷接到區內不同地方的求助電話,當中大多數是年長和有重症,而且同時身患其他疾病的病人。作為醫護人員,他需日以繼夜前往不同地方應診。無奈疫情期間,資源匱乏,希宏澤不時要作出艱難決定,例如先治療那一名病人。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體察他們的侷限,甚至,有病人和家屬會誤會他們袖手旁觀。 有家屬說:「他告訴我,他知道醫護人員上夜班可以獲得更多報酬,所以才誤以為我們故意在晚上來。其實,我們一直只有固定薪金,如此安排完全無關額外補貼。對我而言,這番話真的很難受。」 「人們很難理解,有些困局源於結構性問題。這不是醫療團隊的錯,很多事情都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但我們是最前線的工作人員,是民眾能夠直接接觸的人,結果他們的憤怒、不滿和各種情緒往往只能對我們發洩。」

希宏澤有時也會想到那些他幫不到的人,「儘管十分痛苦,我還是會重新審視,如果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安排或決定,那名病人說不定有機會活下來?」

折磨的,是與所愛分開

杜艾西(Marisela Douaihy),委內瑞拉的深切治療專科醫生

"我有一年沒有抱過我的女兒。"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對很多國際人道工作造成史無前例的影響,而有關工作人員亦必須在工作以外同時兼顧和適應個人生活的轉變,不時面臨種種抉擇。例如因應各國邊境關閉或有出入境限制,他們需要考慮,到底是繼續留守任務所在地點,抑或回家與家人團聚,並協助自己的國家。

「2019冠狀病毒病跟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在於,一旦確診,任何人都可能需要深切醫療支援,但現實是我們的床位不足以讓所有委內瑞拉人留院治療。當15名同樣嚴重的病人出現在你面前時,你選擇救誰?」

杜艾西醫生坦言,看到那些幾乎喘不過氣的人,她覺得自己也快窒息。「這樣的災難讓我的心靈極受震撼。每個人都向我求救,但我無計可施。」她又說,「作為深切治療專科醫生,我很習慣面對死亡,但仍然不能接受,10名甚至更多的病人在同一天內死亡。每天對10個家庭說『我們已經盡了所能,但我很抱歉,我對你的家人實在無能為力。』,這種束手無策的痛苦,讓我開始接受心理學家的輔導。」 說起家人,對杜艾西醫生來說,最有效的鼓勵,始終來自他們。「我們家人之間很親密,一直是彼此的心靈支柱。」然而,由於她要在高危地點工作,為免家庭成員有機會因她而染疫,唯有與他們隔離,這讓她彷彿在困難時刻中頓失所依。「與家人無法見面的日子實在非常難熬,我已經有一年沒有抱我女兒了。」她忍不住哭著說。

堅定的,是選擇繼續在此

隨著香港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的人數屢創新高,無國界醫生迅速組織一支項目團隊,應對這一波疫情。彭亨利醫生是項目團隊其中一位重要成員。

"我以為我們是高材生。"

今年,香港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第五波疫情,其規模和嚴重程度讓人措手不及。3月1日至21日期間,本港按人口比例染疫死亡人數排名全球第一。政府數據顯示,約55%死亡個案來自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超過95%死亡個案為60歲或以上長者。1 「我以為,我們是高材生。」彭亨利醫生輕輕笑道。他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前,於跨國遊輪上負責監督2019冠狀病毒病的應對方案和病毒檢測,平日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閒聊,提起香港的疫情控制情況,都帶兩分自豪。「第五波感染爆發前,香港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情況相對穩定,死亡率亦比較低。」可是,第五波爆發,動搖了彭醫生的信心。

「那段時間,我在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工作。作為一名前線醫生,我和許多其他醫護人員一樣,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協助本港控制疫情和醫治染疫病人。可是,無論我們怎樣拚命,我還是看到很多人在醫院外死去,在寒風冷雨交迫的街上死去臨終一刻, 他們毫無基本為人的尊嚴。我相信不僅是醫護, 任何人看到這些畫面都會感到傷痛。」

「本地的醫療系統早存有漏洞,這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經歷撼動了很多人,包括我們一些前線醫護人員。」彭醫生續道。3月,一名公院急症室顧問醫生在員工大會發言時激動落淚,場面仍舊讓不少香港人歷歷在目。

無形創傷的「另類療法」

不過,要改變結構性問題未必是一時三刻的事,那麼個人層面可以做到甚麼?這是彭醫生在第五波當中想得最多的事。「既然我看到有缺口,不如試試修補。」

於是,疫情爆發期間,他走進社區,和不同的社區組織、非政府機構合作,並於4月時加入無國界醫生的項目團隊,參與私營安老院舍感染防控評估,以及疫苗接種計劃內的免費醫療諮詢等工作。然後,他發現很多前線工作人員跟他有着相同理念。「很多社區組織、慈善團體,在第五波疫情時盡力張羅、調配手上的物資,社工又勤快地上門為有需要人士派送檢測包、食品,確保他們都能得到適切照顧。大家正是在填補未完善的地方。」

彭醫生憶述:「當我去安老院舍做評估時,護理人員談到院舍曾出現多人同時確診的情況,他們至今仍然忍不住眼淚,反覆回想是不是哪裏做錯了,抑或是自己無意中感染了長者?」看來這些院舍護理人員,也和醫療人員承受著類似的心理創傷。「他們不是醫生,但憑着團體合作、互相扶持,他們努力用盡手上資源,幫助每一位院友康復。他們的堅定不移,讓我敬佩,亦令我更肯定自己的工作。」他頓了頓,「我依然確信自己想繼續這個工作,甚至想再進一步,為有需要的社群貢獻更多。」

未來,他希望分享所學及在各國累積的工作經驗,運用於不同的本地項目,並嘗試參與推展社區醫療保健服務,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適切護理。「或許我們從來不是『高材生』,經此一役,我們有機會反思怎樣改善、怎樣才能照顧光照不到的地方。」

讓前線工作人員「放下」

維持心理健康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這當然包括我們的員工。在前線工作數月,工作人員往往感到疲倦,並有許多新的經歷需要反思。他們或會需要協助,好讓自己能更好地處理情緒和面對創傷經歷的自然反應。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為前線工作人員帶來更多不同壓力。無國界醫生開展「Silent Wounds」影片項目,並探討那些導致道德困境的經歷,以便了解他們面臨的道德挑戰。研究結果將有助我們拓展支援前線工作人員時所需的資源。按此觀看(只限英文版)更多我們的救援人員分享他們於疫情大流行時的經歷。

支持我們的團隊

所有到海外參與無國界醫生工作的人員,都會接受全面預備培訓,當中包括心理健康的部分,就壓力管理、自我護理、應對方式、創傷的短期和長期反應等範疇提供指引,以及協助他們應對意外狀況和極端疲憊。 每個行動部門都有一個心理健康支援小組,不論是一般問題,或是感覺不適,我們都鼓勵所有前線工作人員主動求助。如果團隊經歷創傷事件或異常高壓的狀態,我們的心理學家會因應情況前往項目地點提供支持,他們亦可能以電話或視訊向工作人員提供輔導。

支持我們的病人

1998 年,無國界醫生把心理健康支援納入我們緊急救援工作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2020年,我們提供了34.95萬人次的心理健康輔導。我們通過輔導和小組活動提供相關支援,着力協助經歷創傷的人們制訂應對方案,短期目標是減輕他們的症狀,並幫助他們重上軌道,恢復正常生活。 2019冠狀病毒病持續,許多國家的人都經歷壓力和/或焦慮。無國界醫生團隊正為受疫情影響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援,亦分享了舒緩壓力的貼士(只限英文版)。在香港,無國界醫生心理學家製作了「你點呀?」網站,提供自我照顧小貼士及工具,包括一系列的免費兒童故事書,協助家長處理兒童的焦慮問題。按此了解更多:https://howareyou.msf.hk/